花縣光復鄉洪災後復原 國民黨立院團提「樺加沙風災暨光復堰塞湖潰決災後重建條例」

政治中心/綜合報導 2025-10-03 22:06

(圖/翻攝自中國國民黨立法院黨團Facebook直播)

樺加沙颱風外圍環流所帶來的豪雨,於9月23日下午造成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不僅造成馬太鞍溪上橋樑被沖斷,兩波溢流亦造成光復鄉慘重的洪災災情,整個光復鄉尚在災後清理階段。中國國民黨立法院黨團今(3)日召開記者會,提出立「樺加沙風災暨光復堰塞湖潰決災後重建條例」。國民黨立院黨團表示該條例一個性質特殊重建條例,呼籲行政院能夠提出院版,朝野共同討論,齊心思考找出對災民最好的重建模式。

國民黨立院黨團書記長羅智強表示,國民黨團提出「樺加沙風災暨光復堰塞湖潰決災後重建條例」,希望透過重建條例,支援花蓮縣光復鄉災後重建;同時,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壩有其特殊性,必須要有一個專門重建條例,解決這次重大災害。羅智強也強調,透過重建條例重新檢視,為未來在台灣其他堰塞湖,建立標準處理機制。

羅智強指出,國民黨團初步評估「樺加沙風災暨光復堰塞湖潰決災後重建預算」暫定匡列200億元,國民黨團也會與行政院和其他政黨共同協商,找出一個對花蓮災民更好、最大的幫助方案。羅智強提到,堰塞湖潰壩成災時,發現一條河川兩部三署在管,災害來臨時就會出現權責不清、互踢皮球,未來無論是成立「災害救難署」,還是《災防法》的修法,政府必須嚴肅面對複合型災害下的政府組織,是否到了必須重新調整時候。羅智強最後衷心希望,中央地方摒除成見、攜手同行,幫助災民早日恢復原有生活。

前內政部長也是水利工程專家李鴻源表示,台灣人民對堰塞湖是陌生的。馬太鞍溪堰塞湖在今年7月開始形成,9月3日接到內政部長劉世芳電話,委託針對馬太鞍溪堰塞湖進行全面性了解。馬太鞍溪堰塞湖當時儲水量約6,000萬噸,滿水約9,000萬噸,相當於一座南化水庫,同時處在一個不穩定的情況。

李鴻源指出,根據團隊回報,只要馬太鞍溪堰塞湖發生溢流,一定會潰壩,情況相對緊急。團隊當時計算馬太鞍溪堰塞湖何時會潰壩,同時也看到馬太鞍溪河道沿岸堤防有幾處缺口,僅有太空包堵住。李鴻源說,團隊也計算馬太鞍溪堰塞湖一旦潰壩後,泥流流向何處,會在何處造成破口,泥流通過破口會流到什麼地方,團隊在什麼資料都沒有的情況下,在9月19日評估報告交給內政部。

李鴻源表示,內政部原本預計要疏散600多人,看過團隊報告後要疏散將近8千人,短期疏散難度非常高。李鴻源建議政府,救災、復原是首要工作,至於所謂檢討和究責,可在復原告一段落後,把當初發生潰壩所有狀況,進行數字模擬重演一次,再調出相關公文往來紀錄,就非常清楚責任歸屬。

李鴻源強調,接下來的問題是堰塞湖剩下將近600萬噸水,嚴格上是不會造成立即危險。這次堰塞湖潰壩有3.2億噸泥沙,這次崩下來約7000萬噸,還有2.5億噸還在堰塞湖裡;其中堰塞湖左邊山壁不穩定,再發生一次豪大雨或是5級以上地震,就有可能再次造成另一個堰塞湖。李鴻源建議國科會,邀集國內相關研究山林、堰塞湖等學術單位和專家學者,整合在一起,找出方法如何面對堰塞湖。李鴻源也建議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實驗所,可以做個水工模型試驗,可以了解堰塞湖到底要炸?還是要挖?這個屬於學術研究。

但是不可諱言的,馬太鞍溪下游堤防有1,000多公尺比較脆弱,這是一個缺口、破口,李鴻源建議政府要立即補強、加固,因為沖下來的不是清水,而是夾帶濃厚泥沙。此外,河床淤泥堆高達5米,河道疏通能力下降,即便堰塞湖沒有潰堤,即便是溢堤,也會造成淹水。

李鴻源表示,面對重建問題,中央與地方必須要面對是遷村?還是原地重建?遷村茲事體大,又涉及原鄉部落,並不容易;重建的前提,必須再加強堰塞湖與河道監測、預警機制和疏散機制;另外建議修《災防法》,將堰塞湖潰堤疏散,與海嘯、水災的救災方式做出區別。

李鴻源提到,馬太鞍溪屬「中央管河川」,中下游由經濟部水利署管理,中上游靠下游部分由農業部水保署管理,最上游林班地屬農業部林保署管理。換言之,一條河川二部三署在管理,治理上會出現很難整合現象,縣政府對馬太鞍溪根本上是「使不上力」。

李鴻源表示,未來在重建過程中,勢必會牽扯到農業部、經濟部和內政部的管轄和權責,要如何整合協調必須要做到更緊密,行政院統籌的計畫非常重要,尤其在ECN管理(工程變更通知),李鴻源建議行政立法共同討論,找出統籌指揮管理人。

李鴻源強調,從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壩中看到,複合型災害已經出現,台灣已經面臨不同於過去單一災害發生,他建議政府必須成立「災害救難總署」,可以參考美國「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簡稱FEMA)。也可以參考日本設立「防災擔當大臣」,其位階相當於官房長官。李鴻源強調,當中央有類似統合指揮單位,遇到複合式災害時,就能夠迅速通知當地政府疏散居民,同時調派人力和機具進入災區。

李鴻源再次強調,當務之急要把現有堰塞湖建立完整監測,模擬未來再發生潰壩時,中央與地方該怎麼辦?光復村要遷村?還是重建?中央與地方政府要開始慎重規劃,以及考慮成立「災害救難總署」的可行性。最後,政府關注的焦點要放在災民的未來上,給予關懷、心理輔導、財務規劃和重建與復原。

國民黨籍黨籍原住民立委鄭天財表示,根據林業署資料顯示,在113年10月31日馬太鞍溪支流就出現崩塌情形,114年7月25日形成堰塞湖,8月20日林業署報告資料已經提到堰塞湖有溢流情形。8月13日國民黨團提出附帶決議,行政院要督導工程會、農業部和花蓮縣政府,監測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情形,必要時要求居民疏散。

鄭天財指出,光復鄉未來的重建,以及堰塞湖如何處理,是現階段重中之重的問題。尤其是光復鄉是非常重要的泰安部落區,原住民一直抱著「離災不離家」的態度,鄭天財希望能夠初期建立中繼村,安置原住民,必須要有部落族人參與設計與規劃。鄭天財強調,堰塞湖問題必須徹底解決,原住民部落才能真正安身立命。

原住民立委林倩綺表示,災後的挑戰不只是房舍復原,還有孩子的教育、部落的醫療,以及族人心靈的安定。林倩綺首先提到,孩子的教育不能停擺。學校因需要收容災民,或清淤復原,中央就積極協助找替代方案,例如借用大專院校的教室或公共空間,讓孩子們能夠繼續上課,而不是只能等待。

此外,部落老人家、慢性病患者就醫困難,林倩綺籲中央能夠儘速派遣更多流動醫療團隊進駐,確保每一位鄉親都能獲得最基本的醫療照顧。此外,心靈支持不能缺席。這場災難讓不少孩童、家長甚至長者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家園一夕之間 被毀,驚嚇和失落感需要有人陪伴與疏導。這不只是短期的安置問題,更關係到長遠的社會復原。

林倩綺表示,花蓮原鄉的復原之路還很長,中央必須展現決心與行動,不能只 靠志工或紙上談兵。教育、醫療、心理支持,這三大面向一個都不能缺。中央如果還懷有鬥爭心態,只會讓復原路更遙遠,讓原鄉更受苦。這樣的政府,人民絕對不會原諒。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