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復健醫學研討會在彰基 聚焦痙攣治療新趨勢

記者鄧富珍/彰化報導 2025-09-22 22:22

台灣復健醫學會20日於彰基舉辦114年度期中學術研討會,以「痙攣治療面面觀」為主題。圖/彰基醫院提供

「肌肉痙攣」在許多神經系統疾病中是常見的症狀,尤其是腦中風、腦外傷、腦性麻痺和脊髓損傷患者。痙攣不僅阻礙復健進展,還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照護工作變得困難。為了提升醫療界對痙攣治療的認識和交流,新一年度的臺灣復健醫學會於彰基醫學中心蘭大衛國際會議廳,舉辦114年度期中學術研討會,主題為「痙攣治療面面觀」,邀集全台各大專科權威共同探討。

本次研討會由臺灣復健醫學會、臺灣神經復健醫學會、臺灣兒童復健醫學會及彰基醫學部共同主辦,聚焦於藥物、手術及新興儀器治療的最新進展,目的是促進跨專科間的交流與合作,提升臨床醫療的品質。

研討會邀請多位專家齊聚,分享痙攣治療最新趨勢。

研討會邀請多位專家齊聚,分享痙攣治療最新趨勢。

臺灣復健醫學會理事長蔡文鐘在會議開始時致辭,對彰基醫學中心提供會議場地表達感謝,同時讚揚了復健醫學部的廖淑芬部長及其團隊對活動的全力支援與周到安排。他表示,此次研討會的核心主題圍繞著肌肉痙攣的多元治療,特別關注腦中風與脊髓損傷患者的相關案例,並介紹了多種現行治療方式,如肉毒桿菌素注射、體外震波治療和經顱磁刺激等,這些方法已證實能顯著改善病人的病況,協助他們重拾正常的生活。

彭慧君醫師(彰基復健醫學部)對肉毒桿菌素的治療效用進行深入探討,並指出這種治療方法無論是在降低肌肉張力,還是提升患者生活品質方面都發揮了關鍵作用。此外,楊翠芬副教授(臺北榮總復健醫學部)介紹了脊髓內輸注幫浦療法(ITB),她強調這項技術為許多合併嚴重痙攣的病患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患者可以藉由這種方式持續獲得藥物療法的支援。

劉森永醫療長表示,彰基復健醫學部傳承一甲子,也是復健科專科醫師訓練醫院。近年來,更持續擴展次專科,展現全面、專業且具前瞻性的照護模式。

劉森永醫療長表示,彰基復健醫學部傳承一甲子,也是復健科專科醫師訓練醫院。近年來,更持續擴展次專科,展現全面、專業且具前瞻性的照護模式。

另外,還邀請了多位專家分享他們的臨床經驗,包括林子欽醫師(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外科)的選擇性背根神經切除術(SDR)、梁蕙雯教授(臺大醫院復健部)的震波治療,及陳靖倫副主任(林口長庚醫院復健部)的經顱磁刺激(rTMS)。這些治療手段皆表明了治療痙攣的多樣性與進步。

劉森永醫療長在會上強調,彰基醫學中心自創院以來一直致力於提升醫療服務的品質,復健醫學部也持續拓展照護範疇,包含兒童復健、心肺復健等,為更多患者提供專業的支援。

最後,研討會的成功舉辦不僅促進了臨床醫療界的合作與發展,也為患者的痙攣治療提供了新的希望與可能性。透過多方努力,期待能進一步改善患者的張力管理,提升生活品質,並最終達成更好的康復效果。

會場有新興儀器治療體驗,促進臨床醫療與產業的對話合作。

會場有新興儀器治療體驗,促進臨床醫療與產業的對話合作。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