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人工智慧(AI)競賽持續升溫之際,市場焦點往往鎖定在晶片技術的突破與算力的提升,但真正決定AI產業能否持續成長的,或許不是先進製程,而是「能源」。
研究機構預估,到2026年,全球為AI運算供電的數據中心能耗,將超過整個日本的全國用電量;到2030年,全球電網電力流量將激增三成。無論英偉達、AMD或蘋果設計出多強大的晶片,如果缺乏穩定電力,這些算力都將無用武之地。這也是為什麼大型科技公司如微軟、亞馬遜、Meta、字母表以及英偉達,都已經悄悄投入核能投資,搶佔未來兆瓦級的電力資源。
目前核能主要仍是傳統核裂變技術,但新一代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正在加速研發,具備建置成本低、彈性高的優勢,未來有望在數據中心周邊就地供電。至於被稱為「聖杯」的核聚變,短期雖難商轉,但也吸引不少長線資金提前布局。美國、歐洲的進展相對保守,而中國在核能建設速度上領先,僅需三到五年就能完成一座核電站,進度遠超美國。
政策與監管正逐漸成為推動或掣肘的關鍵。美國政府近期已推出核能發展計畫,並透過行政命令鼓勵投資,甚至把「核能基礎設施」列為AI國安戰略的重要一環。隨著美國科技公司巨額資本支出轉向核能領域,私人投資熱潮也開始湧現,市場期待能縮短SMR商業化的時間表。
總體來說,AI的發展上限雖取決於晶片設計,但能否持續「上線」運轉,則取決於能源,尤其是核能。隨著數據中心用電需求急速膨脹,誰能率先交付穩定清潔的電力,誰就可能成為AI浪潮下最被低估、卻真正的贏家。
▲Oklo (OKLO)股價走勢(圖片來源:CMo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