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路選擇勇敢活出生命韌性 癌症希望基金會陪病友走出低谷重拾生活力量

記者李梅金/台中報導 2025-08-10 17:15

癌症希望基金會舉辦婦癌學習營,由中國醫婦科主任葉聯舜(右)、中榮婦科主任呂建興(中)及新竹馬偕兒童醫院婦科張幸治(左),介紹婦癌治療新趨勢。(癌症希望基金會提供)

癌症希望基金會日昨在台中市舉辦「婦科癌症治療新時代 關鍵突破一次掌握」健康講座,多位病友分享抗癌心路歷程,「治療期間,化療副作用幾乎全都經歷過,但我一直告訴自己,只要活著就有希望。」「我是00,這個名字可以跟我到80歲!」癌症希望基金會期待陪同病友「找回夜裡的安眠、白天的行動力」。

「治療期間,化療副作用幾乎全都經歷過,但我一直告訴自己,只要活著就有希望。」卵巢癌第四期病友小雅(化名)分享自己與病魔搏鬥的歷程。她自從確診晚期卵巢癌,歷經手術、化療與標靶藥物治療,如今投入醫院癌症資源中心志工行列,盼以自身經驗陪伴更多病友走出低谷、重拾生活力量。

民眾參與婦癌講座(癌症希望基金會提供)

民眾參與婦癌講座(癌症希望基金會提供)

萱萱(化名)是卵巢癌三期的病友,一開始歷經了9次化療,後來癌症轉移經醫師評估後,陸續接受二線化療,與抗體藥物複合體(ADC)治療,在醫療團隊的協助下,她逐步適應了治療帶來的各種挑戰,生活品質也提升了,「從過去因為疼痛只能躺在床上,到現在能外出逛街,我真的感受到,還能好好地活著,真好!」。

近日癌症希望基金會在台中主辦「婦科癌症治療新時代 關鍵突破一次掌握」健康講座,邀請台中榮總婦女醫學部婦科主任呂建興、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婦科主任葉聯舜及新竹馬偕兒童醫院婦科癌症學科主任張幸治,解說卵巢癌、子宮內膜癌與子宮頸癌的治療趨勢,並邀請癌友現身分享抗癌歷程,感動全場!

呂建興主任表示,婦癌治療已邁入精準醫療時代,對於晚期卵巢癌病友,可透過基因檢測判斷是否適合接受化療合併標靶藥物,爭取更長的存活期。此外,呂主任也指出HER2蛋白與細胞生長有關,癌細胞若過度表現HER2,會促使腫瘤快速增生,易轉移復發。過去針對這類病友的治療選擇較為有限,但隨著醫療科技的進展,有新藥協助精準治療,為婦癌治療帶來新的可能性。

講座間提問第一期卵巢癌是否建議進行基因檢測,呂主任表示從遺傳諮詢與家族預防的角度來思考,可以選擇自費檢測,若是從治療選擇的角度來看,建議第三、四期的病友要接受基因檢測,檢測結果會幫助醫師的治療判斷。

「我是玲玲(化名),這個名字可以跟我到 80 歲!」她歷經 18 小時手術與多次療程,始終樂觀不放棄,她的雙胞胎姊姊同樣罹患卵巢癌,目前仍在治療中。雖曾因體力下降難以應付日常生活,但她仍穩定工作、積極面對,「抗癌這條路沒有想像中可怕,重點是要願意配合,相信醫師,也相信自己。」玲玲真情向台下聽眾勉勵著。

近年來,子宮內膜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皆持續上升,葉聯舜主任提醒,子宮內膜癌的早期徵兆多為異常出血,特別是停經後出血,或經血量突然增多等,若出現這些症狀,應盡快就醫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此外,葉主任提到子宮內膜癌手術的發展,從傳統開腹手術進展到微創手術,不僅傷口較小也可更精準取樣切除,針對晚期或轉移個案,臨床上除了手術,還有放療、化療、標靶藥物、抗體藥物複合體(ADC)等選擇,協助病友疾病控制與改善生活品質。講座中,病友也關心術後常見的淋巴水腫問題,對此,葉主任建議可透過運動、抬腿、攝取足夠蛋白質與加強日常保濕來減緩腫脹情形,必要時應諮詢專業的物理治療協助。

張幸治主任指出,子宮頸癌是有機會預防的癌症,主要由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所致。由於早期通常無明顯症狀,可能出現接觸性出血或分泌物異常,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與HPV檢測是預防的關鍵。他也提醒,保持良好心情與正面態度對治療成效同樣重要,盼病友能以積極穩健的心態面對康復之路。至於對於已經得過子宮頸癌或是更年期的民眾是否需要接種HPV疫苗,張主任建議是45歲前接種效果最佳,即使超過45歲,仍可視個人感染風險請醫師評估是否需要施打。若仍有性伴侶狀況改變,接種仍有部分保護作用,可與醫師充分討論再決定。

癌症治療後,許多病友仍需面對身體變化與心理調適的挑戰。癌症希望基金會長期關注癌後生活品質,社工、護理師提供專業的服務,給予女性癌友安全的依附關係,在專業、溫柔、貼心的陪伴下,重啟癌後生活。近期相關活動,「台中希望小站-手腳麻刺的中醫緩解之道」活動時間:2025/09/12(五),10:00-12:00。對服務及課程活動進一步了解,歡迎撥打免費諮詢專線0809-010-580。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