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強化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與在地連結,新北市原民局考察團隊7月下旬遠赴歐洲,繼首站拜會德國後,接著馬不停蹄前進奧地利維也納,參訪維也納市政府文化部門、維也納世界博物館及維也納市博物館,展開一場關於文化治理、泰博館經營和海外泰雅文物調研的深度對話,持續推動當代原住民族文化實踐,並成為國內第一個與維也納世界博物館簽署合作備忘錄的博物館,未來雙邊將以知識共享、典藏品策展合作等四大面向,展開互助交流。
維也納世界博物館共計有近400件臺灣原住民族文物,考察團在館方的協助下,深入博物館庫房研究了15件來自臺灣的原住民族織品,當中尤以4件飾有貝珠的長、短衣與貝珠飾品最為珍稀,這批藏品由收藏家Stefan Tisljar於1857年提供予博物館。
同行的人間國寶-泰雅族工藝師尤瑪·達陸指出,「貝珠工藝」為泰雅族的重要工藝,過去貝類素材多半透過與其他族群的交易獲得,考察團隊也發現維也納世界博物館的館藏貝珠頭飾,以藤編為底、貝珠直向排列裝飾,並以貝珠串作為兩側連接,展現了不同於烏來泰博館藏中使用麻線綁繩頭飾的技法,且該頭飾使用多達9,658顆貝珠製作,十分費工。
團隊此行針對在德、奧博物館的泰雅族文物典藏概況,進行調研及資料建置,透過專業織者,不僅能協助盤點、嘗試梳理脈絡,且以文物源出族群觀點解讀藏品所蘊含知識及歷史,維也納世界博物館中國暨東北亞部門研究員Dr. Bettina Zorn與織品維護負責人 Barbara Pönighaus-Matuella認為,光是透過雙方聚在這裡觀察討論藏品,就能促成新的連結,也透過接觸與交流,讓雙邊博物館更理解這些藏品的過去。
為持續推動跨國文化保存、教育推廣與學術研究,維也納世界博物館並與新北市原民局簽署為期五年的合作備忘錄,並以四大合作方向為基礎展開後續交流,包括「學術交流與知識共享」、「典藏品合作與策展支援」、「出版品與數位資源共享」及「共同舉辦學術與教育活動」,這份合作備忘錄也是奧地利維也納世界博物館第一份與臺灣博物館的文化締約,亦寫下臺、奧攜手共進的嶄新篇章。
新北市原民局局長Siku Yaway林瑋茜表示,未來將分析此次歐洲行記錄下的文物基礎資料,將物件所蘊藏的遷徙歷史故事說出來,促成本市與維也納世界博物館進一步合作,也希望成為烏來在地織者的技藝知識庫,讓文化回到生活中。
此外,針對城市文化治理方面,在駐奧地利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的協助下,考察團拜會維也納市政府,維也納市政府文化部副處長Daniel Löcker表示,維也納是一座高度多元的移民城市,也是知名的藝術之都,市政府透過重視文化政策讓許多人願意在此安居,無論在文化資產保存上的著力,或推動舊城區再生,並致力於打造全民都能參與的文化近用場域。
針對此議題,同樣也是匯聚多族群的城市-新北市,新北市原民局局長Siku Yaway林瑋茜特別關心文化保存政策的機制,同時了解公私協作模式執行細節,希望借鏡其促進文化資產維護經驗,推動族群主流化政策,也有助於提升市民對文化的認同感。
原民局此行也拜會維也納市博物館館長Matti Bunzl與團隊,雙方就文化實踐與在地博物館經營,展開深入交流。Matti Bunzl館長指出,維也納市博物館策展核心圍繞「城市」概念,藉由連結不同時代、族群與空間的記憶,並透過館內各領域人員組成之專業團隊,建構出貼近民眾生活且有溫度的歷史敘事方式,同時也展現高度策展獨立性。
市博物館財務暨營運總監Christina Schwarz進一步說明,博物館除了承擔文化保存與教育任務外,更應強化文化近用性,致力打破觀眾對博物館「高高在上」的刻板印象,使博物館成為所有市民都能安心走入、自在參與的公共場域。
原民局長Siku Yaway林瑋茜則表示,文化是看不見的教育,卻能讓一座城市變得更偉大,此次參訪對烏來泰博館具有高度啟發性,將成為日後常設展更新計畫的重要參考,持續深化文化呈現的社會價值與在地連結。
適逢烏來泰博館開館20週年,本次歐洲考察行程,新北市團隊帶回不少寶貴經驗與紀錄,作為未來推動泰博館專業發展、青年參與、文化教育與在地連結的重要資源,接下來將持續進行多元策展與跨域合作的可能,與部落和社區居民共同編織屬於烏來的文化敘事,讓博物館成為文化保存與日常生活交會的空間,也是在地與世界對話的重要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