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夠用嗎?Google、Amazon、微軟砸兆元蓋AI機房

理財周刊/新聞中心 2025-08-05 16:00

當人工智慧(AI)成為全球科技發展的核心,各大雲端服務供應商(CSP)——包括 Google、Amazon、Microsoft 和 Meta,也正加快腳步、大舉擴充資料中心與AI伺服器。這場AI軍備競賽的背後,除了比誰的晶片更快、誰的模型更強,還有一場大家看不見卻至關重要的戰爭正在悄悄展開:能源戰。

為了支撐AI龐大的算力需求,四大CSP正同步進行史上最猛烈的資本支出投入。Google 預估2025年資本支出將達 850億美元,Meta則上修至 720億美元,Amazon 預計達 1,180億美元,而 Microsoft 更是領先群雄,宣布全年資本支出將達 1,200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這些支出大多用於AI資料中心建設、超級電腦伺服器、儲存系統與網路基礎設施等,也直接反映出對電力資源的龐大渴求。

根據美國能源部(DOE)與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LBNL)的預測,美國資料中心用電量將從目前的200多TWh,在2028年攀升至325~580 TWh,占全美總發電量的最高可達12%。這樣的數據代表什麼?相當於 3,000到5,000萬戶家庭一整年的電力消耗,全靠資料中心「吃掉」。

為了降低對公共電網的壓力,各大CSP也開始自己動手發電,紛紛投資再生能源與替代能源。Meta與 Brookfield Renewable 合作,布局 10.5GW 再生能源發電能力;Google 收購水力發電廠;Amazon 在英國、馬來西亞等地積極建設自有電廠;Microsoft 則探索 小型模組化核能反應爐(SMR) 和氫燃料電池,作為未來資料中心備援能源。

這波浪潮不只是美國本土行動,也為全球能源基礎建設與相關供應鏈創造商機。例如,在電力設備與散熱系統方面,來自台灣的廠商如華城電機、士電、台達電就具備高度競爭力。在冷卻設備、電力轉換、智慧電網監控等領域,台廠也積極爭取進入國際專案供應鏈,預期將成為下一波受惠者。

總結來說,AI不只是硬體與演算法的比拼,更是能源、基礎設施與永續的全面戰爭。未來AI誰能跑得快、撐得久,電力與能源將扮演比你想像中更關鍵的角色。這不只是矽谷的競爭,也是台灣供應鏈的新機會。

華 城   1 5 1 9 日 k 線 圖 ( 圖 片 來 源 ; C M o n e y ) 

▲華城 1519日k線圖(圖片來源;CMoney)

【延伸閱讀】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