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30滅除B肝倒數 B需要行動!」記者會(由左至右國民健康署魏璽倫副署長、健保署署長石崇良、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高嘉宏副院長、立法院厚生會副會長陳菁徽委員、立法院厚生會秘書長王正旭、秀傳醫療體系牟联瑞副總裁、厚生基金會執行長陳柏同)
呼籲政府推動國家級B型肝炎政策計畫
隨著台灣即將於2025年10月正式向WHO申請C型肝炎消除認證,肝炎政策進入新的里程碑,下一階段的挑戰將聚焦於B型肝炎防治,需接續推動具體政策行動。立法院厚生會今(8/5)舉辦「2030滅除B肝倒數 B需要行動!」記者會,由副會長暨厚生肝炎政策促進委員會主任委員陳菁徽、秘書長王正旭、厚生肝炎政策促進委員會召集人暨台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委員牟联瑞以及厚生基金會執行長陳柏同共同呼籲:應儘速啟動「國家級B型肝炎行動計畫」,並結合健康台灣「888大家醫計畫」架構執行,強化「篩檢-診斷-治療」(linkage to care)連結,才能趕上2030年世界衛生組織(WHO)設定之病毒性肝炎消除目標。
立法院厚生會副會長陳菁徽委員表示,B肝的族群比C肝更大,如果要能滅除B肝需要一爛國家政策的支持,台灣在B肝的死亡率仍高於鄰近國家,治療的比例也還有很大進步空間,如何結合AI去做相關的政策,應盡快啟動「國家級B肝行動計畫」未來去除肝病大國的標籤,勞檢相關資訊等串接如果可以透過科技協助應該加速AI導入協助個人守護健康,在未施打疫苗的對象如何結合健保快易通作篩檢和追蹤的提醒,應該可以辦到的,另外在「888大家醫計畫」架構下,推動共病照護、分級轉診,簡化轉診流程,才能真正落實WHO「診斷90%、治療80%、死亡率降低65%」的目標。
立法院厚生會秘書長王正旭說明,B肝在台灣仍是重要的公共議題,也是台灣肝癌很重要的成因,肝癌的死亡人數仍排名第二,根據全球肝炎消除聯盟資料,台灣每10萬人B肝相關死亡率為19.26人,明顯高於日本(4.82人)、新加坡(6.3人)、馬來西亞(10.3人)等鄰近周邊國家,而治療涵蓋率僅28%,也遠低於WHO訂定的80%治療目標,應持續加強,當然在數據的解讀上可能全球官方的數據和統計方法可能會有些落差,如果有更精準的數據可以更新提供給國際組織去做更新公布。但有兩點期待:應加速健保快譯通AI預測做肝臟的風險評估並主動提醒民眾相關風險,幫助後續強化民眾診斷效與轉診意願。此外,也應努力提高B肝陽追率,建立陽追獎勵機制,鼓勵臨床醫師主動轉介高風險患者進入治療系統,提升整體診斷連結治療的比率。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高嘉宏副院長建議,國健署和健保署的努力下C肝滅除的目標已然達成,B肝的的整體防治也應該升級,因為B肝是引起肝癌最主要的成因,從肝炎治療防止肝癌發生,對肝癌發生和死亡率降低會有很正面的幫助,建議政府應啟動國家級的B肝政策,另國建署已經提供1986年前出生未施打疫苗者可以公費篩檢B、C肝,肝炎和肝癌有其風險評估的分級方式,如果可以提高民眾的病識感對滅除病毒性肝炎和肝癌會有更積極的方式,在風險預估中只要在成人健檢中增加血小板數量檢查項目,利用肝功能ALT/AST數值及年齡,運算FIB-4指數計算,進行肝纖維化風險評估並顯示於健康存摺。未來建議將FIB-4異常者結合健保快譯通系統主動推播警示,提醒民眾至醫療院所做進一步超音波或病毒量的檢查,減少肝癌、肝硬化的風險。
秀傳醫療體系牟联瑞副總裁呼籲,B肝是國病,台灣肝癌死亡率高是因為我們的帶原率比鄰近國家高,台灣在肝炎防治上做得很好,臨床上經常收到病人是肝癌確診且多晚期,其中有許多不知道自己患有肝炎,錯失防止肝炎發展為肝癌的時間,如果國健署可以提升肝炎的衛教推動對民眾的病識感和風險意識會提高,另針對治療的部分陽性病患的轉介治療應如何提升也是重點項目,B肝在高病毒量的患者也是肝癌的高風險族群,治療上應考慮納入病毒量作為治療放寬的條件,重點還是降低肝癌的發生。
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表示,肝癌死亡是第二名佔死亡人數的百分之十四,今年八月一日開始39歲以上都可以做公費肝炎篩檢,目前近750萬人大概高達63%有做過相關篩檢,未來在B肝篩檢的陽追未來會持續研議,針對國際組織的數據未來陸續提供更新,在勞工健檢的資料中如果能夠上傳也能取得更多的資料。
健保署署長石崇良提到,BC肝篩檢已經在去年結合家醫計畫,以有共病如糖尿病、三高等對項已經針對共病對像完成近七成篩檢,健康存摺中有可以試算肝癌風險指數,希望民眾可以依據健檢相關數值檢驗可以推估自己的風險指數,另在健康存摺中的BC肝追蹤專區可以取得鄰近有參加計畫的醫療院所,未來在脂肪肝越來越高的風險下,FiB4確實是很好的風險預測工具,會考慮在增加到APP中,治療給付的建議會再陸續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