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來,台灣半導體產業出現一些令人關注的變化。聯電、世界先進與力積電等晶圓代工大廠,正面臨成熟製程需求大幅下滑的挑戰,導致產能利用率下降、毛利受壓。不過,這場看似艱難的調整期,也正是下一波產業升級的契機。
首先要說明的是,今年上半年,許多IC設計公司為了應對8月即將上路的「美國關稅新制」,搶在政策前大量下單,導致代工廠接單爆量。但隨著拉貨潮結束,下半年訂單明顯降溫。
再加上手機、網通與車用市場復甦速度不如預期,讓本就疲弱的需求雪上加霜。不僅如此,台幣升值也讓出口廠商的利潤遭到擠壓,成為毛利率的額外壓力。
聯電與世界先進預計第3季毛利率可能跌回25%以下,力積電更已連續七季虧損。法人分析,多家大廠的成熟製程投片量第3季恐較第2季減少20%至30%,導致產能利用率下滑至六成左右。
其中,車用晶片需求下滑格外明顯。包含德州儀器(TI)、恩智浦(NXP)與意法半導體(ST)等國際大廠也紛紛示警,甚至出現罕見虧損,凸顯成熟製程面臨的壓力不只是台灣,而是全球現象。
雖然整體需求修正確實讓業者承壓,但這波調整也讓市場供需更趨平衡。對產業來說,這是一個「去泡沫化」的過程,讓真正有價值、有競爭力的產品脫穎而出。此外,許多成熟製程也開始轉往「利基應用」,例如車用電源管理晶片(PMIC)、工控IC、影像感測晶片等,這些產品雖然產量不大,卻能提供更高毛利。
另一個不能忽視的方向就是「AI週邊需求」!雖然AI晶片多使用台積電的先進製程,但AI伺服器所需的電源管理、散熱控制、記憶體控制等元件,仍大量使用成熟製程。只要能成功切入AI周邊供應鏈,仍有翻身機會。
▲聯電日k線(圖片來源:CMo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