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前總統川普於2025年7月22日宣布與日本簽署「或許是史上最大」的經貿協議時,全球貿易圈為之一震。該協議不僅涵蓋15%的對等關稅,更包括高達5500億美元的日本對美投資,預計將創造數十萬個就業機會,進一步鞏固美日經貿合作。這場交易象徵美國在AI與高科技領域追求產業自主的同時,也積極拉攏盟友,抵制中國影響力擴張。但在這場大國博弈之下,台灣又該如何自處?未來關稅政策的風向又將如何吹向這個外貿導向的經濟體?
從川普針對日本的協議內容觀察,美國開放市場給予農產品、汽車與卡車更大空間,同時將關稅設定在15%,遠低於原先所傳的25%高門檻。這象徵著川普政府採取「以戰逼談」策略,透過先前對台灣、歐洲開出的高關稅威脅,最終換取對等開放與大量投資。台灣曾於2024年初被美方點名,針對部分工業產品課徵32%的互惠關稅,雖然後續在晶片與AI相關領域取得豁免,但這也提醒我們:台美關係密切,但絕非無風險。
值得關注的是,美日達成協議後,台灣或可趁勢與美國進一步談判,尋求比照辦理的「關稅鬆綁」空間。特別是當美國企業已高度依賴台灣供應鏈,尤其在晶片、AI伺服器與電動車電子零組件等關鍵領域,若雙邊能建立更穩定的貿易制度,將有助於鞏固台灣在全球科技鏈的關鍵地位。
政府方面,應積極透過多邊與雙邊管道,加入更廣泛的經貿體系。例如CPTPP、IPEF等,都是降低對單一市場依賴的有效策略。此外,加速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與科技合作備忘錄,也將成為台灣未來出口保險的關鍵。
總結而言,川普的美日協議可能對台灣形成壓力,但也隱含新契機。唯有政府加快談判腳步,企業主動調整布局,方能在國際貿易棋局中,占據有利位置。面對變局,台灣不必悲觀,而應積極搶占新一波全球供應鏈再編的戰略高地。
▲日經指數(圖片來源: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