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政府大力推動「AI新十大建設」的背景下,台灣正迎來一波前所未有的數位轉型與產業升級機會。這項宏大計畫的目標不僅是打造智慧科技島,更預期在2040年前創造15兆元產值與50萬個高薪就業機會,全面翻轉台灣的產業結構與國際競爭力。
所謂的「十大建設」,其實是從三個面向出發:首先是三項關鍵技術——矽光子、量子科技與AI機器人;其次是三大智慧應用——預期將應用在製造、醫療、交通等領域;再來是四大數位基礎建設,像是AI算力、智慧政府、AI人才培育以及南部超大型機房。這些計畫背後都會有資金扶持與產業政策導引,是政府與產業界攜手的長期工程。
就技術端來看,「矽光子」是高速傳輸資料不可或缺的關鍵,對於AI訓練與雲端資料中心極為重要。台灣在這領域已有不錯的基礎,包括聯鈞、訊芯-KY、華星光、眾達-KY等公司,皆受惠於政策與市場需求雙重驅動。量子科技方面,像是台積電、鴻海、聯發科等大廠也早已投入,加入國家隊布局量子電腦與相關晶片,搶占未來高效運算的灘頭堡。
另一個重要領域是AI機器人,尤其面對少子化與人力短缺的問題,台灣企業如上銀、盟立、達明、新漢等,正加速開發人形機器人與工業自動化系統。這不僅是因應勞力問題,更是打開全球供應鏈的新契機。
而數位基礎建設則是推動AI應用的核心。南部超級機房與AI雲算力中心將讓台灣企業更容易導入生成式AI等新技術,降低技術門檻。像中華電、遠傳、台哥大、GMI Cloud等業者,正是這波潮流中的領頭羊。此外,PCB載板、伺服器電源、散熱等零組件廠商如光寶科、技嘉、欣興、台光電等,也因AI資料中心需求而受惠。
更值得一提的是政府對軟體產業與平台經濟的重視。不只硬體大廠受惠,新創公司如Appier、iKala、優必達等,也有機會在AI軟體與服務上扮演要角。而本土電商與外送平台如91APP、KKday、Foodomo也可能因政策扶植而擴大市占。
總結來說,「AI新十大建設」不只是口號,而是台灣從硬體製造強國邁向智慧科技島的重要里程碑。在政策、資金、人才與產業鏈全面布局下,無論是大型企業還是新創公司,台灣的企業都將站上AI浪潮的浪頭,迎接新一輪的成長動能。現在正是關注並參與這波轉型的最佳時機。
▲AI市場規模預測(圖片來源:優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