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災待處理光電板只是冰山一角 蘇俊賓呼籲正視大量光電板報廢問題

記者黃駿騏/桃園報導 2025-07-17 17:35

行政院會17日討論「丹娜絲颱風復原計畫」,桃園市副市長蘇俊賓表示,近期南部受損太陽能光電板處理議題引發討論,光電板組成成分複雜,其中不乏有重金屬等有害物質,難免引發民眾擔心引發環境危害風險。他也指出本次光電板處理,可以看出兩個基本的問題,「光電板的場址是否合適、台灣是否具備未來龐大光電板報廢處理量能」。

蘇俊賓表示,光電板組成成分包含玻璃74.2%、鋁框架10.3%之外,4%的電池、還包含銅、銀、鎘、鉛等重金屬共13種,破損後暴露在環境中的安全性是否無虞,在特定環境、鹽分、光分解的條件下,還是可能有一度程度的風險。環境部應建立一套溶出試驗標準的規範說明,訂定在不同區域設置的限制條件還有一旦發生災損的處理標準流程,安全與否關鍵在於暴露時間,我們不能太過樂觀。科學上,在一定的區間內是安全;但如果時間一久,重金屬與毒化物會有溶出的風險。

蘇俊賓指出,目前全國光電板設置容量約14GW,換算下來約有4000萬片,本次風災受損光電板數量2800噸,光是這一次風災的廢棄光電板數量,已是過去5年全國廢棄光電板處理總量的好幾倍,然而,在可見的未來幾年,即便沒有風災,我們將對更大規模光電板汰換潮。

根據環境部「廢太陽光電板回收服務管理資訊系統」資料顯示,太陽能光電板生命週期為20-30年,每年因天然災害損壞量約產生0.2%~0.5%,即便沒有天然災害,在正常的報廢情況下,預估121年廢棄物數量達約1萬公噸,128年起每年更將達約10萬公噸。每年超過1萬噸的廢棄的廢光電板將成為重大的課題。台灣是否有足夠的處理量能,並且在回收金屬的過程中做好各項重金屬及汙染控制,將會是非常嚴格的考驗。

另外,從這次的風災可以看得出來,光電板適合的環境條件有必要重新檢討,蘇俊賓表示,極端氣候跟風災侵襲對台灣來說已是常態,因此更應該針對特定環境條件下不適合設置光電板之樣態及區域進行評估。可以參考國外相關資訊,例如美國的土地管理局,針對坡度或是環境敏感、水文敏感、易淹水地區訂定相關規範。

蘇俊賓建議應該通盤檢討,針對易淹水區、坡度、地質風險較高區位、設置於離岸或近岸區位等都應納入限制或納入環評規範,該排除、做環評的就進行。評估不適合的區位,針對已經設置的案場也應該輔導退場機制。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