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Meta 公司官網
蘋果、Google、Meta、小米…等大廠 開啟穿戴裝置的視界革命
Meta 技術長安德魯 · 博斯沃斯(Andrew Bosworth)預測,2025 年將是 Meta 旗下 AR/VR 部門「現實實驗室」的關鍵轉捩點,可能是關鍵「非凡邁向成功的一年」,看好元宇宙的偉大潛力,但最終成敗仍取決於市場反應。
中國小米於6月26日舉辦「人車家全生態發表會」中,正式推出首款智慧眼鏡產品: Xiaomi AI Glasses,主打輕巧設計、智慧拍攝與多語言翻譯,定位為「隨處可見的AI(AI Anywhere)」
Google I/O 2025 開發者大會上,宣布重返智能眼鏡市場,宣布攜手美國知名眼鏡品牌 Warby Parker 及法國奢侈品集團開雲(Kering),共同開發新一代搭載 Android XR 平台的 AI 智慧眼鏡。
根據《彭博》報導,蘋果也正積極準備在 2026 年底推出智慧眼鏡產品,將作為邁向完整 AR 體驗的關鍵一步,預示著科技巨頭即將展開新一輪穿戴式 AI 競爭。
AI眼鏡將開創哪些應用與產業新藍海?
AI眼鏡不只是傳統智慧眼鏡的升級版,更是結合了生成式AI、感測技術與空間運算的新型態裝置。透過語音辨識、視覺辨識、即時翻譯與個人化助理等功能,重新定義人與資訊、裝置之間的互動方式。
除了增加消費者的便利性,也為產業延伸出多元的應用場景,例如:零售與電商可以透過視線追蹤商品辨識來進行即時價格查詢與庫存比對,提升消費轉換率。智慧醫療的方面,醫師可以邊看診邊獲取診斷醫療的即時輔助與建議,提升診療效率精準度。企業與工業方面則可以用此技術遠端支援、針對問題即時得到修正建議,企業培訓模擬有效縮短培訓時間與降低錯誤率。博物館導覽結合語音解說與AR互動提供更沉浸式的體驗、內容創作者配合生成式AI可自動生成拍照標題、剪輯短片與即時字幕翻譯…等未來隨者技術成熟與生態系統完整,AI眼鏡將改變消費者與企業之間的互動方式,使得生活更加便捷與有效率,創造龐大且多元的市場商機。
AI眼鏡概念股熱潮來襲 盤點潛力受惠台廠名單
3406 玉晶光 : 作為Meta AR供應鏈主要成員,目前已知兩端相機鏡頭由玉晶光獨家供應,也參與蘋果Vision Pro混合實境頭盔的製作,具有多題材支撐。
3645 達邁 : PI 薄膜供應商,Meta AR 眼鏡採用應用於眼球追蹤及操控,在PMR透明膜上製作超微細OPI線路,將鏡框IC零件與顯示器玻璃基板接合。
2455 全新 : 獨家供應氮化鎵(GAN)原料給Google,氮化鎵是智慧眼鏡進行微影技術的關鍵材料,協力Google進行AI眼鏡試產,成為最大贏家之一。
6789 采鈺 : 台積電轉投資公司,專注於影像感測器、光感測器、屏下光學指紋與 3D 感測器等技術,終端應用涵蓋 AR/VR 等穿戴裝置領域。
2382 廣達 : 投資約新台幣6.49億於美國AR眼鏡技術供應商VUZIX,進一步抓準未來商機,定位傾向硬體供應商布局企業用、醫療、國防及消費市場。
AI眼鏡發展現階段的主要限制與挑戰
AI眼鏡雖然應用潛力龐大,但目前仍然處與早期發展階段,目前還是面臨到多項技術與法律之間的限制與挑戰。
例如:硬體整合要在輕薄的眼鏡中整合晶片、鏡頭、感測器、電池…等相關硬體設備容易面臨到空間與散熱限制,重量、性能與續行間需要取得平衡。受限於尺寸電池續航力有限,AI運算需要依賴邊緣運算或雲端支援,可能會出現延遲或在無網路環境下無法做使用。
隱私與安全方面,眼鏡鏡頭具備即時錄製與掃描功能,恐怕侵犯他人隱私觸犯到當地的個資保護法,目前許多國家尚未有針對此類裝置完整的法規,AI眼鏡透過內建感測器蒐集大量使用者的個人資料,若資安防護不足很有可能遭到駭客竊取自身資料遭到濫用等風險。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