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藝術家江淑筠於展覽現場與作品合影。
展場裡人聲交織,來賓們一邊端著茶點,一邊在作品間穿梭,或駐足、或討論,空氣中瀰漫著咖啡香與柑橘調香氛交錯的氣息。這場開幕更像是一場關於「觀看」的集體體驗。江淑筠的《collective elements 集合元素》正是這樣一場讓人慢下來、專注於感知與對話的展覽。
江淑筠的創作低調而強烈。她的作品不講故事、不設定主角,卻總能讓人看著看著,意識到自己正在「觀看」這件事本身。她說:「讓繪畫自身成為主角,讓繪畫最核心的本質被看見」,這句話聽起來抽象,但在現場你就會明白她的意思。
▲ 藝術家江淑筠與觀眾分享創作理念 。
展覽中的繪畫多為大尺幅,色塊間以不同比例佈局,畫面沒有明顯的中心,無邊、延展、閃爍。這些色面與空隙的安排,是一種「隨機編輯」,讓每位觀眾看到的節奏都不一樣。有趣的是,當你移動腳步、變換觀看角度時,畫面也似乎隨之流動起來,讓人忍不住停下腳步、重新「對焦」自己感知的方式。
除了平面作品,最吸引觀眾靠近的,莫過於同名裝置作品《collective elements》。這件裝置像是一條低矮的感知之路,由支架上排列的紙本、塗鴉和影像組成。觀眾需要彎下腰、低下身才能細看細節。這個動作本身,彷彿就是藝術家給觀眾設下的一個邀請——放下預設、靠近一點、感受真實。這些靈感的片段來自江淑筠的生活日常,是她個人經驗的視覺記錄,也像我們腦中那些不經意閃過,卻留下痕跡的記憶碎片。
▲ 觀眾認真「觀看」作品。
江淑筠的學院背景,對形式與結構有著扎實的掌握,但她不囿於此。她運用抽象語言,不斷質疑我們對繪畫的理解與慣性觀看。「如何將『形』降到最低,讓觀者意識到自己正在看。」這種讓「觀看本身」成為主題的方式,使得她的作品總帶有一種理性與感性共存的張力。更特別的是,她常將繪畫與攝影、手稿等媒材並置,探索時間性與瞬間的重疊;繪畫像是慢慢發展的語句,攝影則是某一刻的定格。當兩者交錯,就像給觀者多了一條通往作品的路徑。
《collective elements》整體展覽節奏流暢,每件作品間都留有足夠的空間呼吸,也讓觀眾得以自由穿梭、停留。觀展者的移動,成了作品的一部分,色塊與空隙的節奏在你行走間完成,畫面彷彿成了感知的鏡子,映照出每個人不同的觀看狀態與情緒。
▲ 觀眾參與其中,成為作品的一部分。
有觀眾分享:「原本以為抽象畫很難懂,但竟然在每幅畫前都停留了很久,會忍不住一直看。」也有人說,裝置像是藝術家的手帳,讓人重新思考生活中的那些微小感受是否也值得被記錄與欣賞。
《collective elements 集合元素》不僅是江淑筠對創作語言的深層探索,也是一次邀請觀眾重新觀看世界、感受自己感知能力的展覽。如果你也想在繁忙生活中,找一個角落慢下來、靜靜地和作品對話,這場展覽絕對值得你一探究竟。
▲ 展覽現場一隅。
展 覽 ︳collective elements 集合元素
展 期 ︳2025. 5.3(六)-6.14(六)
藝術家| 江淑筠
地 點| 理善藝聚空間
地 址| 台北市中正區青島東路7號5樓之1
更多精彩內容 就在 [理財周刊1290期] 👈點紅字看更多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