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詐仍須努力

理財周刊/新聞中心 2025-04-30 11:15

根據內政部打詐儀表板公布,最新詐騙手法前五名為假投資、網購、假買家騙賣家、假交友徵婚詐財、假交友投資詐財等,全民打詐必須時常保持戒心,小心求證,以免上當。

台灣人每天被詐騙的金額約4億元,根據統計,台灣人在最近五年內的詐騙財損金額呈現顯著成長,2020年約89億元,2021年約182億元、+104.5%,2022年約300億元、64.84%,2023年超過500億元、66.67%,詐騙手法層出不窮,假投資、假交友、網路購物詐騙等成為主要犯罪模式。

政策努力打詐 去年仍被詐騙逾5百億元

政府已採取多項措施,包括成立「打擊詐欺指揮中心」,統籌各部會資源,提升協作效率。推動「打詐四法」和跨部會合作,加強對詐騙犯罪的刑責,並針對電信詐騙、網路詐騙等新型態犯罪進行有效打擊。引入AI技術來分析詐騙行為模式,提升異常行為偵測能力,政府與金融機構、電信業者、網路平台等合作,建立快速通報機制,例如與Google和LINE合作下架涉詐廣告,與國際執法機構合作,例如與美國聯邦調查局聯手破獲跨境詐騙機房案。

截至2023年底,金融機構透過臨櫃關懷成功攔阻了11300件詐騙交易,累計避免損失達75.89億元,儘管政府在打擊詐騙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可是2024年被詐騙金額仍達到502億元、增0.4%,雖然做到幾乎是零成長,詐騙問題仍然是社會的嚴峻挑戰。

慎防金融詐騙套路 注意五大常見手法

根據統計,金融詐騙手法是大宗,常見的手法有:

(1)假投資詐騙:詐騙集團會利用偽造的「獲利截圖」或「推薦名人」冒充合法金融機構或財經專家,來增加可信度,吸引受害者投資,透過社群媒體或LINE投資群組吸引投資者,透過專業化的話術與偽造的投資報告,營造出高收益的假象,宣稱能提供高額回報,甚至偽造金管會的文件來增加可信度。初期可能會讓投資者獲得小額回報,以增強信任感,促使他們加碼投資,當受害者投入大量資金後,詐騙集團便會切斷聯繫,或聲稱系統維修、資金凍結等藉口,最終捲款潛逃。

(2)虛擬貨幣詐騙:利用加密貨幣的熱潮,詐騙者設立虛假交易平台或投資計畫,誘導受害人註冊該平台並存入資金,系統顯示初期獲利以吸引更多資金投入,該平台通常無法提領資金,或會要求「繳納手續費」來解鎖提領權限,最終無法提領或資金遭到捲走。

(3)假股票申購:詐騙集團利用熱門新股上市的機會,聲稱能夠優先申購股票,並要求受害者支付保證金或匯款至指定帳戶,甚至派員到住家收取現金。

(4)偽造金融機構通知:詐騙者偽造銀行或金管會的通知書,聲稱受害者的帳戶有異常交易或違約,要求立即匯款以避免法律責任。

(5)ATM操作詐騙:誘導受害者至ATM進行特定操作,如輸入指定代碼或轉帳至陌生帳戶,導致資金被轉走。

受害人不乏高學經歷者 交友利誘或爭取同情心

受害人不乏學經歷豐富的知識份子,詐騙集團利用現代人物質生活豐富,但精神與感情生活匱乏的弱點,在交友平台、社群媒體或通訊軟體上尋找目標,詐騙者會使用吸引人的照片和個人資料,塑造出迷人的形象,並主動發起對話。這些照片往往是從網路上盜取的,並非本人。詐騙者會花時間與受害者聊天,分享「個人故事」或「生活細節」,讓受害者感覺彼此之間有深厚的情感基礎,詐騙者會使用甜言蜜語,並表現出極大的關心與體貼,讓受害者逐漸放下戒心,不斷強化情感連結,例如每天定時問候、分享「未來計畫」或「共同夢想」,讓受害者感到被重視和需要。

詐騙者可能會假裝自己處於困境,尋求受害者的支持,當情感連結建立後,詐騙者會開始提及財務問題,例如急需資金解決緊急狀況(如醫療費用、家庭困難)或邀請受害者參與「高回報投資」。他們會利用受害者的同情心或對未來共同生活的期待,誘導對方匯款或提供資金。

被詐騙者多有共同人格特徵 來自幾種特殊類型家庭

詐騙者可能會以各種理由持續要求金錢,例如需要更多資金完成某項計畫或解決新的問題,他們會不斷強化情感連結,讓受害者相信這是一段真實的關係,從而忽略警訊。當詐騙者認為已經無法再從受害者身上獲取利益時,便會切斷所有聯繫,讓受害者陷入困惑和痛苦。受害者往往在這個階段才意識到自己被騙。

金融詐騙的受害者通常具有一些共同人格特徵,例如:過度信任他人、強烈的財務需求、社交孤立、過度自信。原生家庭的環境對個人的人格特質有深遠影響,進而影響其對金融詐騙的防範能力。根據心理學與社會學的研究,容易成為詐騙受害者的人,通常來自以下幾種類型的家庭:過度保護型家庭、高壓控制型家庭、經濟壓力型家庭、情感疏離型家庭、高度競爭型家庭。

更多精彩內容 就在 [理財周刊1288期] 👈點紅字看更多

【延伸閱讀】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