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感染風險及預防重症,中醫早有解? 名中醫師李政育出書詳解防疫秘笈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2021-06-21 15:18

台灣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來得又急又快,自爆發以來嚇得百姓心身不寧,社會動盪不安,不僅傳染源不明,疫情瞬息萬變無法掌控,現在就連救命疫苗也有可能產生不良反應。

而眾人好似偏向求助西醫,似乎忽略了中醫在對抗傳染病上,其實早有相當多的臨床實證證明其助益。中醫權威李政育醫師提出,面對「瘟疫」的治法,早在漢朝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中即已談論得相當清楚,且台灣在臨床上輔以中藥處方治療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的案例中,也確實得到可幫助症狀改善的結論,包括提升血氧濃度與體溫,防止病情轉變成危險重症,同時加速患者病情趨緩採陰至解除隔離。

對於現今主流媒體對疫情的報導及訊息傳播往往較為激進,對病毒的傳變、合病、併病或是傳經,多以西醫為取向。李政育中醫師表示,自己去年(民國109年)三月由元氣齋出版的「防疫救命秘笈---防治新冠肺炎(COVID-19)等病毒性傳染病教戰守則」一書,以及與法鼓山社會大學網路錄製的五段影片,皆為推廣防疫守則。以中醫的觀點來說,面對傳染疾病的主治方法乃「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唯有提高人體抗病本能,也就是調節人體的免疫功能,強化身體抵抗病毒的能力,才能有效對抗瘟疫的蔓延,且就醫學證實,現今不論是針對傳染病的防禦、染疫後的治療,或是減緩因施打疫苗後的不適感,在中醫上皆有處方能給予相當大的幫助,甚至在強化上呼吸道黏膜處於正常免疫的狀態上,透過飲食與養生治療的方劑相當多,民眾可多加利用。

(圖/翻攝自「從中醫的角度來看新冠病毒 專訪李政育醫師 第一集」)

(圖/翻攝自「從中醫的角度來看新冠病毒 專訪李政育醫師 第一集」)



若要避免病毒入侵,李政育中醫師提出,確保上呼吸道黏膜保持溫潤狀態是相當重要的,平常除了要多增加水份的攝取,也可採以下列幾種方法:

1、可將揮發性的辛香食物,如蔥、薑、蒜、韭菜、薤白(又稱藠頭)、胡椒、洋蔥、薄荷、紫蘇、山葵,九層塔、芫荽…切細或揉後,將其置於鼻孔作深呼吸的動作。如要煮食這些食物,不要太早下鍋,等所有食物煮好,起鍋前再加入,燜出香味即可進食。或作成調味食用,切細塊後,沖下熱水,拿至鼻前吸其熱氣,待水較涼時再慢慢飲下,勿生食。

2、當喝茶、咖啡或泡花茶時,將沖下熱水後的茶水、咖啡水、花茶水拿至鼻前吸其揮發性水蒸氣,再慢慢喝下此類具有醒腦、通竅的飲品,不要大口吞嚥,至少要留在口中含嚥,並將其氣味往鼻竇中送與吸氣。其他像是萬壽菊、菊花、菊葉、迷迭香、薰衣草、檸檬草..等,也可沖煮一邊聞香,一邊飲用。

3、市面有許多簡單的藥用性食物,皆有治療與預防病毒感染的功能,如桑葉、魚腥草、藿香、竹葉、竹莢,如恰好遇上有煮粽子的水,亦可多加利用。

4、日常保養與預防各種病毒感染時,可利用「葛根湯」合併「黃連解毒湯」,湯藥或是藥粉皆可。

若有感染症狀或是因疫苗注射後感到不適,中藥的處方就更多了。若症狀輕微,僅有頭項沉重、緊繃感、鼻塞、喉嚨癢、發熱、多汗者,可請中醫師開予有黃芩的「陽旦湯」;如有關節、肌肉疼痛、發燒、咳..等症狀,可以葛根湯加入芩、連、柏,或以針灸放血大椎上中下,三陽指(趾)井穴、取穴風池、天柱、手足三里,咳加尺澤、內關、三陰交、或肺俞;如有嘔心、嘔吐狀況,則加半夏、茯苓,腹瀉加蒼朮、茯苓、澤瀉;如寒熱往來,盜汗則加青蒿、知母、地骨皮,如膚衄加丹皮、赤芍,皮疹加路路通;如咳喘、胸中窒、胸痛、吸短、氣吸急則用麻杏甘石湯或大青龍湯加方,水狀痰則用小青龍湯、射干麻黃湯或育生氣喘方加方,發熱加黃芩、黃連、黃柏外,亦可加黃連解毒湯。

李政育中醫師最後補充,中醫治病並非是利用單一中藥材來對抗病毒,而是設法改變身體内部平衡狀態,至今新冠肺炎的治療沒有特效藥,即便接種了疫苗也不表示就不會染疫,因此只能靠自體免疫力來對抗病毒。然而現今藥物大多只能緩解不適症狀,爭取自身免疫力增強的時間來擊退病毒。同時中醫界也呼籲,民眾除了戴好口罩跟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正確觀點應是遠離垃圾及負面訊息,維持正常睡眠、均衡飲食、適量運動及配合中藥強身輔助,提升抵抗力才是重要。但也提醒民眾切勿自行抓藥,需經由醫師評估後才能食用,以便達到益氣固表的防疫功效。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