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再度緊張 「體溫上上下下」發燒怎麼量?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2021-02-01 18:22

發燒量測有三大迷思。

醫師:連續式體溫監測可破除發燒量測三大迷思

桃園出現醫院院內群聚感染,引發COVID-19疫情再度升溫。而COVID-19肺炎最重要的徵狀「發燒」,日前防疫指揮官陳時中曾說:「體溫會上上下下,如何保證這個時間沒有發燒,下個時間就不會發燒」,引發了大眾對於發燒如何認定的討論。事實上,發燒常是判斷各種疾病的最重要徵狀,但在量測上常常會遇到各種挑戰。曾提供愛爾蘭、泰國等多國醫院防疫發燒量測解決方案,具多年研發體溫貼片經驗的專家張和逸分享,發燒的量測常有三大迷思,建議善用「連續式體溫監測」工具,結合智慧體溫貼片和雲端遠距體溫紀錄,幫助更穩定的量體溫,提升量測精準度!

連續式體溫監測幫助更穩定的量體溫,提升量測精準度。

連續式體溫監測幫助更穩定的量體溫,提升量測精準度。



小森林兒科診所院長祁孝鈞醫師指出,人體的體溫發燒標準是一般是超過38度,但體溫是會變動的,在發燒的狀況下也會更明顯的上下起伏,忽高忽低。因此除了使用體溫計單點式量側外,也可以輔助使用連續式的體溫監測方式,可以更精準的監測到人體發燒。一般傳統量體溫有三大迷思:

1、體溫常上上下下,單點式量測可能漏掉發燒的時間點:人體的體溫常常會因為運動、睡眠或者排汗而上上下下,因此單點式(例如使用體溫計、耳溫槍、額溫槍固定半小時或1小時量測)可能因為時間點不同,漏掉超過發燒標準的時間,以致於誤以為體溫正常或已經降溫。連續式體溫監測因為透過獲得醫療認證的體溫貼片持續附著於人體,因此可以監測長期、持續性的體溫變化,更能夠掌握發燒狀況。

2、量測不同部位(腋溫、額溫、肛溫、口溫等)都有不同發燒標準:肛溫最接近身體內部真正的溫度。耳溫與肛溫較接近,必要時可取代肛溫;口溫平均比肛溫低 0.5 ℃ ,腋溫平均比肛溫低 0.8 ℃,三個月以下或體重很低的新生兒,因耳道較窄,較不適合量耳溫;而用額溫槍或紅外線測量皮膚表面,常有嚴重低估真正體溫的現象,不建議常規使用。

3、量得快和量得準無法兼顧,熱顯現儀或非接觸紅外線額溫槍,量測速度最快,適合在公眾場合大量民眾量測使用,然而非接觸式量體溫方式離人體越遠,誤差也越大,較不適合於個人量測使用。

祁孝鈞醫師指出,體溫在發燒會更明顯的上下起伏,除了使用體溫計單點式量側外,也可輔以連續式體溫監測。

祁孝鈞醫師指出,體溫在發燒會更明顯的上下起伏,除了使用體溫計單點式量側外,也可輔以連續式體溫監測。



設計出全球最小智慧體溫貼片的共同創辦人張和逸表示,有發燒徵兆時,搭配連續式體溫監測的智慧體溫貼片,更可精準掌握體溫變化。而面對再度來勢洶洶的COVID-19疫情,定點式量測需要醫護人員及疫調人員與病患較多的接觸,會增加感染的風險,建議可採取連續式體溫監測搭配雲端監控,不但可降低染疫機會,量測數據上傳雲端也可更有效方便的控管大量的居家隔離者,幫助疫情控管。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