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友善水鳥計畫 養殖魚塭變成珍稀候鳥的大餐廳

記者陳木隆/宜蘭報導 2020-04-10 21:08

養殖魚塭收成後延長曬池時間,成了水鳥享受美食的大餐廳並豐富賞鳥的鳥況。(圖/羅東林管處提供)

宜蘭縣五結鄉季新、錦眾村4戶養殖人家,配合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宜蘭縣生態農業發展協會共同試辦的「友善水鳥計畫」,4月起共提供2.6公頃的魚塭,延長收成後的養蝦池曬池消毒時間,空出池內低水位泥灘,成為水鳥享受美食的大餐廳,一些珍貴稀有、瀕危鷸鴴科候鳥更是箇中嬌客,準備喝飽蓄足體力飛往北返的下一站。

羅東林管處指出,這次「友善水鳥計畫」的試辦,從4月1日至30日止,鼓勵合作養殖戶延長曬池時間30天,並維持泥灘地的面積,讓恰好在此時過境的稀有、瀕危的鷸鴴科候鳥,如:大濱鷸、紅腹濱鷸等,除了蘭陽溪口濕地之外,還有更多的覓食與休憩泥灘地,讓牠們能夠養足體力,飛往下一站。

又指出,台灣位處全球八大候鳥遷徙路線之一的「東亞澳遷徙線(EAAF)」上,近年沿線各國臨海濕地大量開發,導致不會游泳、高度依賴「低水位泥灘地」環境的鷸、鴴科鳥類,受到嚴重的威脅!以大濱鷸為例,二十年前還是普遍常見的鳥種,如今族群量已減少77%。

春天是候鳥從南方度冬地回到北方繁殖地的季節,這段超過半個地球的遷徙旅程,就像跑馬拉松一樣,需要經過多處停留補給,才能抵達目的地,而宜蘭正是其中一處重要的補給站,但春季水田皆已插秧,挑惕的鷸、鴴科只喜歡開闊且視野良好的泥灘地,因此魚塭就成了重要且唯一的選擇。亦提升賞鳥的精彩度。

賞鳥人士林哲安長年觀察發現,位於蘭陽溪出海口南側的季新、錦眾一帶,每年3月底至5月初,經常可見大量過境的鷸、鴴科鳥類在排水後的魚塭覓食。根據羅東處的計畫調查,108年就發現有10種國際保育類包含:大濱鷸、紅腰杓鷸、黑尾鷸、紅腹濱鷸、彎嘴濱鷸等鳥類,雖不若黑面琵鷺廣為人知,卻跟黑琵同樣珍貴、稀有。

這次季新、錦眾白蝦養殖區,配合白蝦養殖的週期空檔,於春季放乾魚塭30日,除可有效進行曬池殺菌,更可提供春季過境候鳥的棲息與覓食。經過協會的調查與深入訪談,有4位養殖戶願意合作,配合維持魚塭泥灘地狀態、營造友善水鳥的棲地環境。啟動合作翌日,就迎來4隻與黑面琵鷺相同瀕危等級的大濱鷸現身!

參加計畫的養殖戶林耀清表示:「這時間我魚塭沒在養,而且曬池越多天對我養蝦來說也越好啊!」,因此樂意參與。

林管處強調,為了維持並增加魚塭的生態價值,推動「友善水鳥合作計畫」,透過「生態系服務功能給付」的機制,鼓勵養殖戶排乾魚塭,控制水位,在不影響下期養殖時序的前提下,儘量延長魚塭維持泥灘地的時間,讓魚塭在過境期間化身為候鳥的「大飯廳」,而養殖戶們也可獲得維持泥灘地水位的「生態薪水」。讓做保育不再只是「做善事」,也是一項能獲得相對報償的工作。


廣告連結─更多生態保育及山林旅遊訊息在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網站https://luodong.forest.gov.tw/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