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40分鐘就有1人失智 醫:早期診斷治療免遺憾

記者林茂榮/中和報導 2019-10-25 06:22

「父親一開始被診斷為輕度阿茲海默失智症治療後,不到半年時間裡,精神愈來愈錯亂,無法控制情緒暴躁易怒,會與人拳腳相向,在醫院時更要四個護理人員壓制。醫師以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檢查後,才發現並非阿茲海默失智症,而是額顳葉型失智症!晚半年確診,疾病程度從輕度快速惡化至中度。」失智症家屬謝小姐回憶,「父親一知道自己失智還打了母親,當下自責痛哭。」

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長暨衛福部雙和醫院研究副院長胡朝榮表示,失智症種類複雜度高、早期症狀相似,治療方式與疾病進程卻大不相同,要早期確診是我們在臨床診斷時遇到最大的挑戰!統計顯示,早發型失智症患者需要4.4年才能正確診斷,醫師都得化身像柯南一樣,才能正確診斷出失智症的疾病種類,像謝小姐的父親,直到進行「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結果呈陰性才得以確診,但僅晚半年,謝先生的情況已惡化,尤可見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失智症患者的重要。

「如果多次追蹤評估還是無法確認失智症的種類,可經由分子影像檢查,來輔助醫師鑑別診斷。」林口長庚醫院核子醫學科教授林昆儒表示,如謝先生最後進行的「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能有效分辨阿茲海默症與額顳葉型失智症,準確率高達九成,但當時此技術僅作研究用途,無法用於診療,才讓謝先生走了段冤枉路。今年台灣跟進國際,將「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投入診斷,輔助醫師判別難以釐清的病因。

胡朝榮表示,台灣65歲以上的失智症盛行率,為3%-30%(每5歲倍增),每40分鐘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在人數激增下,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推動失智症精準診斷,呼籲早期診斷早期確診延緩失智惡化,在今年的年會中,也邀請失智症各領域專家,針對失智症的治療策略與管理進行全方位目標進行交流。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