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縣地景藝術啟動 營造幸福美好的生活場域

記者謝敏政/嘉義報導 2018-12-22 16:40

嘉縣地景藝術啟動 營造幸福美好的生活場域

嘉義縣政府累積多年的藝術能量,透過地景藝術將嘉義縣的山海美景、勤樸人文、物產特色與象徵,縮影於藝術創作中。以打造北回歸線「23度半的藝術聚落」為主軸的「2018嘉義縣地景藝術」,22日上午在朴子水道頭日式宿舍區,由縣長張花冠、朴子市長王如經、縣議員姜梅紅、嘉義縣文化觀光局長許有仁和多位藝術家主持啟動儀式;108年將創作出10件作品,用深耕在地、以文化藝術為節點的藝術聚落概念,厚植感性力量,為縣民營造一個有幸福感與溫度的美好生活場域。

藝術是測試自然與文明、社會與人類之間關係的方法,環境藝術的發展,是觸動人們對環境議題的一種省思,美國哈佛大學有一項研究成果,就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心,正在向文化積累厚重的城市轉移。「幸福城市」已經成為現代人類生活追求的共同目標;2018地景藝術的規劃主軸,就是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藉由地景藝術延續嘉義縣所累積的藝術能量。縣長張花冠形容這只是起點,不是終點,像母雞帶小雞一樣,由小到大,由近至遠,以藝術為核心,從高鐵家己人公園,縣治特區、東勢公園、235公園及朴子水道頭日式宿舍區,形塑「嘉鄉」北回歸線23度半的人文生活與感動。

雨果(Victor Hugo)曾經說過:「沒有藝術,人類生活便會黯然失色,沒有對藝術的思考,便不能深刻理解、使人類生活變得富有意義的人類活動-藝術。」;什麼是對藝術的思考呢?藝術創作的核心價值又為何?張花冠縣長指出,思考藝術就是反思人類自身,從史前藝術到現代多元藝術思潮,都是人類藝術發展史,她要大家想像「嘉義縣就是一座博物館的概念」。

許有仁指出,2018地景藝術策展人邱泰洋老師以「峰終定律」(Peak-End Rule)打造23度半的藝術聚落,「峰終定律」由諾貝爾經濟學得主丹尼加利曼(Daniel Kahneman)提出,這條定律基於潛意識總結體驗的特點,那就是我們對一項事物的體驗之後,所能記住的就只是在峰與終時的體驗,過程中好與不好體驗的比重、好與不好體驗的時間長短,對記憶差不多沒有影響。又好比一個品牌,雖然不能做到十全十美,但是擊中你的那點好,就能讓你足夠寬心去模糊掉他的不足,那是正向波?的最高點,這就是所謂的關鍵時刻MOT(Moment of Truth),是最具震憾力與影響力行為模式。

張花冠縣長以近年來深受國人喜愛的日本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為例,當人們都著重著參觀人潮帶來的觀光效益時,香川縣文化藝術局主任竹天謙介卻表示「舉辦瀨戶內國際藝術祭並非為了促進觀光,而是為了解決當地人口外移的問題,不倚靠一時的觀光效益,而是長期的深耕、生根在地的藝術活動,以藝術互動為核心價值來引領並活化當地。」即使參觀人潮超過預期,香川縣政府始終踩著穩健的腳步,從未被亮眼的觀光效益沖刷而遺忘初衷,希望找回想在家鄉好好發展的人們,讓歸鄉成為一件值得驕傲的事。

張花冠說,2018地景藝術引介國內外具創作經驗與能力的藝術工作者,將抽象多元的藝術概念,結合「嘉鄉」元素,分享並落實於大地實際環境中,透過異地異國藝術工作者對在地情感與文化特性的詮釋;108年地景藝術設置地點將結合縣治特區、東勢公園、南故宮235新樂園、高鐵家己人公園,共有10件作品,俄羅斯2件「對比、宙斯與歐羅巴」、保加利亞1件「旖旎嘉景」、法國1件「北迴歸線」,羅馬尼亞1件「23度半」,德國1件「永恆」,中國2件「鶴、寯詠鄉情」,臺灣2件「協奏曲、花羨美好」,每件作品都與環境取得最佳的融合,讓作品與空間、環境的關係產生連結與對話,並成為緩和人及環境的潤滑劑,妝點出嘉義地景藝術的新氣象,形塑「嘉鄉」北回歸線23度半的人文生活與感動。

張花冠表示,嘉義縣2018地景藝術以藝術為核心,用藝術聚落概念不斷衍生,預計完成33件(101-107年已創作23件)地景藝術作品,為縣民提供一個有幸福感與溫度的美好生活場域,營造屬於嘉義縣235人文地景的新軸線,讓更多人看見嘉義縣的人文地景脈絡,為嘉義縣這塊土地留下燦爛、美好的生活記憶。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