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傳藝保存者接班人 國寶藝師施鎮洋三傳人雕出未來希望

記者陳木隆/專題報導 2018-11-29 22:00

師承木雕大師施鎮洋的傳習藝生羅又睿(左)、施懿紋(中)、吳適為(右)和他們的雕功呈現。(圖/陳木隆攝)

在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國家級登錄無形文化資產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團體)─接班人傳統工藝示範與推廣計畫」中,2012年至2015年師承傳統木雕大師施鎮洋的傳習藝生施懿紋、吳適為、羅又睿3人,或自幼耳濡目染,或因興趣而拜入大師門下,如今都學有所長,為傳統木雕技藝的守護與推廣,孜孜不輟。

出生於彰化鹿港的施鎮洋,十餘歲就跟著臺灣傳統大木作匠師的父親施坤玉習藝,自身的勤勉、毅力與專一,在傳統木雕撐一片天,曾獲教育部民族藝術薪傳獎、國家工藝成就獎,更於2011年獲得文化部登錄為重要傳統工藝傳統木雕保存者的殊榮。

跟著父親習藝 施懿纹肩負薪傳重任

44歲的施懿纹,是施鎮洋3位兒女中唯一承襲家傳技藝的人,她自幼在充滿扁柏、紅檜、牛樟等木頭香氣中長大,阿公和爸爸都是傳統木雕中的佼佼者,儘管她在大學時期念的是逢甲大學財稅系,畢業後也曾到工程公司當會計達十餘年之久,但在家業的耳濡目染之下,後來又擔任父親木雕傳習計畫助理,一切的機緣走向,似乎註定她要成為傳統木雕的接班人。

2012年因為文資局辦理的重要傳統工藝傳習計畫,讓施懿紋真正有系統的跟著父親學習各項技法,包括陰刻、浮雕、透雕、圓體雕、圓柱體雕,以及木頭紋理的認識與掌握等等。而在習得基本技法後,就從實作中摸索領悟,從題材的產生、構圖、選木頭到貼圖及運用各種刀具雕刻,其敲打力道與下刀粗細、高低的拿捏,一點都馬虎不得。

目前就讀台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的施懿纹,在忙於課業的同時,也在宜蘭傳藝園區駐園及幫忙家業中,展現木雕技藝,她給自己的角色定位是:記錄保存傳統木雕資料與技法;並且不斷的努力創作及推廣。

從創作與教學推廣木雕技藝 羅又睿扮演重要推手

30歲的羅又睿,高雄鳳山人,目前就讀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博士班。事實上,他在就讀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二年級那年,就選修施鎮洋老師的雕刻課程,結果愈學愈有興趣,之後未曾中斷,迄今約有十年之久。要學好木雕功夫,就得先學會整理工具,要把刀磨好,那時候他把磨好的刀拿給老師看,所得到的答案總是:「再回去磨」,一直磨到老師滿意為止。

木雕刀具大致分為:尖刀、圓刀、平口刀、翹匙等,並依圖案、造型與線條,使用不同弧度與寬度的刀具,進行雕鑿鏤刻。羅又睿清楚的記得,政府為了因應2008年金融海嘯的衝擊,發放3600元消費券,他用這筆錢換了20多支的雕刻刀,成為他一路學藝的重要工具與伴侶,後來隨著技法的愈學愈多、愈來愈複雜,刀具也愈來愈多,迄今已有一百多支了。

這位傳統木雕傳習計畫的結業藝生,一方面攻讀博士學位,一方面從事傳統木雕創作與推廣教育等工作。他的作品曾入選第十六屆裕隆木雕創新獎;2017年受聘為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兼任講師,並於屏東縣政府文化局、高雄鳳山社區大學及一些私人開辦的課程,傳授木雕技藝與美術。無論是教學、研究,還是創作,他都扮演重要角色。

因興趣而與木雕結緣 吳適為盼能培育更多後進

57歲的吳適為,彰化鹿港人,1979年國立台灣海洋學院(海洋大學前身)航海系畢業,退伍後並未從事航海,而是在製鞋廠穩定工作,先後擔任進出口業務及會計經理;雖然成長過程中,看過很多的傳統工藝,但他對於傳統木雕似乎比較情有獨鍾。

2006年從鹿港地方報看到施鎮洋老師開班授課的消息,連忙報名參加。他平日忙於工作,星期六、日就去上課學藝,而且每年只要有開班,就一定不缺席,學藝的決心與精神始終不變,並於2012年成為傳統木雕的傳習藝生,以4年時間,盡學各項木雕技法。

所謂「師父帶進門,修行在個人」,在學會老師傳授的技法之後,吳適為從實際的創作中,不斷的累積經驗與精進雕功。他尤其擅長花鳥、走獸的雕刻,件件精雕細琢,每件作品的完成要比十月懷胎還久,亦都捨不得割愛出售。其中就有一件《鴛鴦貴子》,是兩年前在愛女出嫁時的嫁妝,在濃濃祝福中,更顯珍貴。

已經退休的吳適為,在沒有經濟壓力的情況下,沈浸在木雕世界中隨興創作,並且在文化傳承與教育推廣上持續努力著。他不僅希望培育更多的後起之秀,也希望能有更多人,懂得欣賞老祖先流傳下來的傳統技藝與智慧。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