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 別讓沙門氏菌腸胃炎找上小朋友染腸胃炎

記者吳順永/台南報導 2018-07-27 07:00

郭綜合醫院兒科鍾寧醫師。

沙門氏菌感染症為食因性感染的疾病,最常發生於5歲以下幼童,尤其是在7~10月氣候溫暖的季節,主要是食入受到污染的食物而感染,例如生的或未煮熟的雞蛋、牛奶製品、家禽肉類等。

台南郭綜合醫院兒科鍾寧醫師表示,臨床症狀常以急性腸胃炎表現(腹瀉、發燒、腹痛、血便等),少部分病人會併發菌血症,甚至發生轉移性感染。疾病的嚴重程度和感染的血清型別、食入的菌量及宿主因素有關;嬰兒、老年人或免疫功能低下者為高危險群。

大部分兒童感染沙門氏菌亦是以急性腸胃炎為主要表現,少數產生併發症或轉移性感染,例如毒性巨結腸症、菌血症、敗血性關節炎、腦膜炎等。三個月以下新生兒及嬰兒、免疫不全患者、惡性腫瘤患者、鐮刀型紅血球疾病、發炎性腸道疾病、營養不良者是高危險群。

一般兒童得到沙門氏菌腸胃炎大多不需要抗生素治療,但是新生兒、免疫不全患者,或出現持續性高燒,疑似菌血症或腸道外感染,則需要抗生素治療,通常使用第三代頭孢子素或氟喹諾酮類抗生素治療。

鍾醫師指出,根據多家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統計,近兩年在台灣兒童急性腸胃炎的三大殺手依序是沙門氏菌、諾羅病毒和輪狀病毒。沙門氏菌在夏季達到高峰期,而諾羅病毒及輪狀病毒流行季則是在冬季。一歲以下嬰兒以諾羅病毒最為常見,一到五歲兒童則是以沙門氏菌最常見;過去在兒童腸胃炎獨佔鰲頭的輪狀病毒,在疫苗逐漸普及之後,發生率漸漸下降。

鍾寧強調,兒童急性腸胃炎若合併高燒、血便、發炎指數上升,則很有可能是沙門氏菌感染,必要時請就近尋求小兒科醫師協助,嚴重感染時則需要抗生素治療。預防沙門氏菌感染最重要的是注意食品衛生安全,避免給孩子食用未煮熟的蛋或肉類,或同時處理生食及嬰幼兒的食品。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