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德莎《驟雨之島》新書發表 紀錄台灣紡織業的繁華與落盡

記者蕭碧月、張朝福/嘉義報導 2018-05-12 07:40

顧德莎《驟雨之島》新書發表 看見世代的故事「台灣紡織業的繁華與落盡」

嘉義的女兒顧德莎,11日舉辦新書《驟雨之島》記者會,同時10日在這裡個人料理工作室舉辦「生命如繁花綻放~顧德莎油畫故事展」開展典禮,選在家鄉嘉義辦首場新書會,希望回饋當年這塊土地給她的養分。市長涂醒哲與夫人鄭玉娟特別出席,聆聽顧德莎分享「紡織盛世」的點點滴滴,「那個年代的故事」喚起了在場粉絲與書友的熱烈共鳴。

涂市長在致詞之前特別溫柔的問候顧德莎老師,看到老師有元氣、氣色好,市長很放心。涂市長說自己非常羨慕好文筆、會畫畫的藝術家,因為他們的妙筆可以把世界變得非常不同,更可以流傳百世。顧德莎老師回嘉之後,為我們創作了很多很多作品,隨著她的筆、她的畫、她的創作,我們進入了一個又一個不同的時空,體驗生命中辛酸苦樂的不同感受。

顧德莎老師也在與談人的引領之下,為在場所有聽眾講述了「紡織盛世」的點點滴滴,老師說,在以前那個年代,每個家庭都是小小代工廠,紡織、塑膠、聖誕花、電子零件都是從一雙雙手中拼貼、製作出來的。問大家是否曾經做過家庭代工,40歲以上的讀者們都有這個記憶,我們就在老師的帶領下進入了過往家庭代工產業的時空,重新想像、貼近那個努力拚搏的台灣錢淹腳目的大時代。

顧德莎高中時是活躍於嘉商校刊文學活動的文藝青年,畢業後進入職場,經歷了台灣紡織業由盛轉衰,繁華落盡。在妹妹顧玉玲的鼓勵之下,顧德莎將從事紡織業15年的經驗,寫成《驟雨之島》,並獲得第十五屆台北市文學獎年金類入圍。顧德莎用短篇小說的形式,寫下五○年到八○年代末期,紡織業急遽的興盛與衰落:「紀念逝去的年代,失去生命的那些人」。

選用「驟雨」做為意象,是深感台灣這個多雨的島國,夏秋季的驟雨可能是解除乾旱的即時雨,也可能暴雨成災。就像過度仰賴外銷訂單的經濟政策,可以帶給中小企業希望,也會讓他們一夕之間失去所有。

顧德莎說自己因投入職場而停筆四十餘年,九年前健康亮紅燈,六年中動了三次大手術,歷經化療的艱苦,生命最脆弱時,文學給了最大力量,顧德莎說:「離開文字四十年,重新提筆,日日寫詩、寫散文,用文字與死神周旋,寫詩抗癌,完成出書的夢想。」105年出版《時間密碼》詩集;106年獲得第六屆「台中文學獎」「母語歌詩類台語組」桂冠;107年新書《驟雨之島》問世,她說:「文字,讓我找回重生的力量。」

100年第一次開刀化療後,妹妹帶她開始學習油畫創作,不同於文字,繪畫的形式更自由,更隨心所欲,那時自己一提筆,全然沉浸在色彩和光影的變化中,忘記身體的不適,放下心中的恐懼。今年初身體再遇風雨,看到自己當年未竟的畫作,想藉此完成,每個人的生命故事都如繁花綻放,繽紛璀璨,花開花謝總無常,花若離枝,也會化做春泥變成新生花朵的養分。

「拒絕自己成為一個病人!」詩人顧德莎105年回嘉定居,積極參與文學創作,投入文化活動,與這裡個人料理工作室陳玟伶一起將府路巷老屋改裝成「作家之屋」,只希望藝文人士發現嘉義之美。在嘉義市社區大學教授「影像詩創作」,提升嘉義文藝創作風氣。在生命最脆弱的時候,面對生命的低谷,她提筆,以文字自我療癒;用油彩,為生命著裝上色;入社區,實踐對故鄉的關愛。

顧德莎目睹紡織業的光榮與狼藉,小說不僅是她以及台灣紡織產業的生命拓印,更提高了層次,不再是一個人或一個家族的故事,而是以血、以淚,「用筆草繪那場激烈的戰爭。顧德莎說:「那些當年認識的、共事過的人,都在一場轉換賭局遊戲規則中失去了生命或財產,我用筆草繪那場激烈的戰爭,安慰所有受傷的靈魂,當然包括我自己。」她用文字精繪島嶼臉譜,寫下正史以外的一頁。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