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燈會綠能藝術燈區 環保回收物作品化腐朽為神奇

記者謝敏政/嘉義報導 2018-02-12 17:51

張縣長和多位議員主持綠能藝術燈區啟用儀式

2018台灣燈會綠能藝術燈區以「淨化空氣」為策展主題,使用大量環保回收物,藝術家以創意結合綠能科技,打造出跳脫傳統燈具及在地化特色的燈飾,運用綠能科技多元性,感受光影及聲動效果,讓民眾與作品零距離,互動欣賞每件化腐朽為神奇的大型裝置藝術作品。

縣長張花冠2月12日上午和縣議員陳福成、黃金茂、姜梅紅、賴朝崙、詹金繪、蔡鼎三、羅士洋、環保局長顏旭明和多家贊助單位,在縣府中庭主持綠能藝術燈區啟燈儀式,張花冠等人拉開取名「萌芽」的縮小版作品,向各界推薦即將在2月16日起展燈的13件藝術作品。

張花冠指出,北迴歸線23.5度在嘉義縣劃分出幸福的熱帶與亞熱帶,嘉義縣擁有大片綠帶,又名「臺灣之肺」,在這樣一個美麗幸福宜居之地,有山、海、平原,沒有太多工廠,卻得默默承受外來空氣污染,綠能藝術燈區「空氣污染」、「解決污染」、「重生萌芽」三大主題的13件作品,就是要讓大家學習如何善待這塊美麗的寶島。

「煙山」作品材質是寶特瓶、回收材料和LED燈,表達生存在煙囪下的壓迫。透過結構物下寬上窄的視覺落差及通過窄道的壓迫感,意喻煙囪林立下,天空被掩蓋,視線被遮蔽,互動過程中讓遊客思考乾淨空氣的重要性;作品設在賓門入口位置,挺拔高聳,左右兩旁鑲上工業電路板,讓遊客想進入一探究竟。

「霧迷」以回收木棧板為主媒材,彎曲造型象徵海岸線一座又一座的工廠,排放著工業廢氣,燈光投射在煙霧迷漫就像看不到盡頭,互動過程中,帶給遊客以迷宮遊戲趣味方式認識空氣污染帶來的影響,警示燈效果則是帶給遊客新奇的迷霧體驗。

「塵光」是用塑膠片及鐵片材質,投射的光束清楚呈現出懸浮微粒落在禮物盒上,讓遊客在仔細觀看光束過程中,了解空氣污染的嚴重。清新的空氣如同上天恩賜,讓我們一起永續經營、節能減碳愛嘉園,作品像是一個大型禮物盒,還綁了一條紅色緞帶,讓遊客想拍照及打卡。

大紅唇的作品-「污嘴」,材質用寶特瓶材料組合而成,象徵人們受空氣污染的傷害,呼吸系統鼻子過敏阻塞,只好改以嘴巴呼吸,就算戴上口罩,嘴唇的顏色像是中毒一樣,使人反思環境與人體的緊密關係。作品的顏色會不定時變換是一大特色,遊客可以坐在作品上休憩拍照打卡。

「落雨」以漂流木、布、LED燈具為材料,以「生命之水」為發想,漂流木象徵「海」元素,從天而降的雨水,用水淨化空氣。原理是讓小水滴與空氣充分接觸,那麼空氣中的灰塵PM2.5等粘附在水滴上,隨水沉降下來,有了淨化作用,呼應綠能與永續的主要概念,遊客可以走進大水滴感受被水包覆的氛圍。

「萌芽」作品用廢輪胎及鐵架結構為材料,以風力轉換成電力作為發光與環保節能,照亮種子發芽意象,遊客透過作品用傳聲筒雙向對話的遊戲方式,向各界傳達環保教育,讓環保再利用的種子發芽成長,作品的特色就是創新可愛又很萌,讓遊客想要多看看這三顆萌芽球頂上所發的嫩芽,顏色新穎又有層次感。

張花冠表示,藉由藝術的詮釋,綠能藝術燈區提供民眾與作品互動,感受光影及聲動效果外,也能感受到藝術家想藉由作品傳達改善空氣汙染的用心良苦。

另外,環保局將在燈會期間宣導推廣廢電池回收、自備餐具及垃圾分類,綠能藝術燈區設有宣導攤位,3顆廢電池即可兌換宣導品一份;會場垃圾分類桶也設有廢電池回收桶,方便民眾回收,民眾提花燈賞燈會在電力耗盡後,記得將電池取出回收,不要隨意棄置,造成環境危害。

為提供賞燈民眾友善、清潔的環境,燈會現場的垃圾桶及資源回收桶以廢棄油桶再利用製成,一般垃圾桶藍色為底,資源回收桶鵝黃色為底,讓民眾能清楚區分,並以嘉義諸羅樹蛙圖案為貼圖,展現環保之美的同時,環保局鼓勵民眾自備餐具及環保購物袋逛燈會,減少一次性產品使用。

張花冠強調,綠能藝術燈區透過回收資源再利用與綠色科技,以平易近人方式讓環保概念自然發生在無形中,燈會跳脫傳統面貌,向民眾傳達空污議題與環境保護,歡迎大家一起來「環保愛地球,嘉讚!」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