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寄藥包? 到傳藝便知道

記者陳木隆/宜蘭報導 2017-05-13 22:30

國立傳藝園區的寄藥包展示與挽臉體驗。(圖/全聯善美的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現代人拜科技發達之賜,生活非常便利,透過網路就能購物或掛號就醫,但您知道嗎,大約在80年前的台灣鄉下人家,多半只能仰賴「寄藥包」,這種到府補充藥品的服務,可能一等就是一到三個月。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傳藝文化園區,特別在文昌街新設立傳藝診療所,藉由展示與體驗,陪著遊客穿越時空,一探早期寄藥包的生活方式與老阿嬤的挽臉手藝,對長者或年輕世代,各有一番古趣與人情味。

園方表示,「寄藥包」大約起源於1930年代,由日本的「家庭配置」傳入台灣,台灣人稱為「寄藥包」,也稱「行動藥房」,是由藥商將家庭常用藥品放入大藥袋內,將大藥袋寄放在家中,並依據已經開封使用的小藥包來結算款項,每隔一至三個月到府結帳一次,再將已經過期的商品更換並補進新品。

在交通不便、生活艱困、醫療貧瘠的那個年代,「寄藥包」在某種程度確實解決不少人的健康問題。先用藥後付款,消費者在付上次使用藥品費用時可以指定訂購新藥。日商銷售這種家庭配置藥品俗稱「便藥」,後來稱作「家庭常備藥品」。販賣藥品的業務推銷員被稱為「配置員」、「送藥生」、「寄藥仔」。寄藥包仔的業務工作範圍很廣,久久才來一次,鄉下人重感情有時會邀請寄藥包仔在家中用餐,久了就變成好友。

挽臉(挽面)則是早期台灣婆婆媽媽們便宜又好用的傳統美容技藝,街頭巷尾經常看得到,只靠二條交纏的細純棉線,一端咬在口中同時用雙手拉住,在臉上抹上白白椪粉的客人臉上反覆拉扯揮彈,藉由摩擦拔除臉上細微汗毛及老廢角質,使皮膚光澤細緻。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