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也是空間 交大太空漂流指南建築展登場

記者季大仁/新竹報導 2017-02-22 17:01

自有歷史以來,人類對於「太空」(space)的好奇和想像從未停歇,各個時代都不斷發展新的科技器物或理解觀點來詮釋太空的奧秘,一旦新的假說出現,又不斷被新的理論和發現所挑戰,將人類的所知極限推向一個更為神秘的邊疆。交通大學藝文空間即日起至3月20日辦理太空漂流指南 - 2017交大建築展,強調既是太空,也是空間。每件作品都是創作者與未知想像和目標物的來回映射,創作者的意念迥然多樣。

這次將建築創作比擬在開放宇宙中的移動,「太空漂流指南」網羅建築所全所設計課的作品,每門 Studio 都是一顆顆獨立星球,此時此刻的建築創作不標榜無懼的英雄冒險,而是專注地看待面對外在條件衝突下,創作者本身的自我掙扎和價值判斷。

交2

交大建築所參展學生林暐婷指出,人類所能擁有最美麗的經驗是神祕奧妙,這是真正藝術與科學起源的根本感情。相較以往直接的作品呈現,本次展覽企圖以太空敘事使觀者能更了解題目意義和作品背後的價值、創作方法和想像。

林雨湘同學說,文明的演進讓人類直擊各種超乎預期的天文現象,積累了對於各樣星系與星球的微渺認知,但所有未知星球間的物理距離和人類心理的想像距離是一樣的廣大,這一切既來自於外在,也發生於自身,所有理性且好奇的探索皆一再追問人類的內心並喚起自省。

展出作品中,王維康「藏匿在消波塊間的彈性 Flexibility between Tetrapod Blocks」敘述消波塊是一種「必要之惡」,阻礙人們進入海面,也破壞了純淨的自然景觀,卻是人類目前能想出防止海浪侵襲土地最好的辦法之一。消波塊是一種與海浪相處之構造物,是從路面要進入海面的介面橋樑,彼此之間堆疊而形成的隙縫空間是有機的、私密的、獨立的,卻與大自然(海浪、陽光、風)有著親密的接觸。

交3

設計從觀察、研究、利用消波塊與消波塊堆疊形成的細縫空間特性出發,將堤防上的消波塊替換成新型態的消波塊,新型的消波塊彼此之間排列組合,形成可以消波和供人使用之構造物,此構造物可以用消波塊與建築物的標準來檢視,提出一種由構造物(消波塊)轉變成建築物的可能性。

陳敬昕、潘瑞瑜、莊翔程、羅珮云的作品「翂翂」則是敘述建築及空間語彙與現代詩中文字、詞彙與現代詩結構中的連結。縫隙、雙層牆面、錯位開口、挑空、轉角、緩坡、厚牆、透明性,透過元素組合,詩文中創造的景深變換、在場與否以及場景的切換能夠在空間中被體驗。如同現代詩體現於詩文結構裡,質疑的文字線性閱讀關係,其做法是否同樣可以被實踐於空間中。在被預設的線性動線中,空間重複被以不同方式觀看與體驗,對於感知空間的體驗中,給予人在感受與思考空間的過程裡,如現代詩中打破線性閱讀關係限制詩文傳達的界

陳文哲「後消費城市的社群再造」作品也敘述建築專業被賦予政府的公共建設來服務社會,甚至與開發商聯合創造都市的公共想像。那麼當今的建築專業為何不能服務新創與非政府組織NGO?當對象不在是能負擔設計費的小眾,位階關係不再是廠商業主而是夥伴。我們須善用彼此的優勢,並且建構出商業模式促使社群能夠長久運作,持續性以服務型設計的方法優化生活環境。

交大建築所成立於2000年,設有建築設計、數位設計及學士後三組,獨特的組成使得交大建築所專擅建築數位領域探索創新、當代建築設計理論實踐以及跨領域整合。每年3月份都會舉行為期約一個月的交大建築展,作為每學年度第一學期的全所作品回顧,並以此作為與大眾溝通的平台,而透過故事與展場空間的安排,讓民眾能從更親切的角度來瞭解我們的建築設計。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