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新生兒黃疸 寶寶黃了心不慌

記者吳仁傑/台南報導 2020-09-04 06:50

柳營奇美兒科王信驊醫師。

新生兒黃疸是台灣新生兒很常見的問題,也常造成哺餵母乳的新手媽媽、也就是新哺(媳婦)之困擾。其發生的原因可分為單純的生理性黃疸,及複雜的病理性黃疸,若輕忽則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後遺症,例如腦損傷、發展遲緩、智能障礙、痙攣甚至死亡,因此常會讓爸爸媽媽感到心慌。

柳營奇美醫院小兒科王信驊醫師表示,當血液中的膽紅素濃度過高時,就會造成眼睛黏膜和膚色變黃。新生兒紅血球較成人多,產生的膽紅素也較多,加上代謝的能力較不好,因此膽紅素易高於正常值,就容易發生黃疸。

大部分寶寶的黃疸多屬於生理性黃疸,可分成哺乳性和母乳性黃疸。哺乳性黃疸約在出生後2至4天開始發生,與奶水攝取量不足及腸肝循環增加有關,而當奶水量足夠與餵食習慣建立後,會在出生後一週內緩解,不需要特別治療。另一種為病理性黃疸,需要做進一步檢查與積極治療,其可能原因為新生兒溶血性疾病、遺傳性溶血性疾病、感染等所引起,若未能及時注意,使得無法代謝的膽紅素藉由血液循環到頭部而進入中樞神經系統,造成神經傷害,就是所謂的膽紅素腦病變「核黃疸」。

黃疸在治療的選擇會根據發生原因及程度來決定,方式包括照光療法,以及針對照光治療反應不佳或嚴重黃疸的寶寶,進行換血治療。所謂照光療法,是利用特定波長的光,經光化學反應使膽紅素轉變為其它特定的異構物,便可直接由膽汁或尿液排出,另外也可降低其神經毒性。而針對照光治療反應不佳或嚴重黃疸的寶寶,在加強照光治療後,若膽紅素數值仍達到換血標準,則建議進行換血治療。

王信驊醫師表示,隨著孩子一天一天地長大,上述引起血中膽紅素含量增加的原因可能會逐漸消除,孩子的黃疸就會慢慢消退。大多數新生兒的黃疸現象是生理過程,真正嚴重的狀況並不多,但仍有部分新生兒黃疸有造成核黃疸之可能性,仍需要爸爸媽媽多留意,以及早發現異常,及早接受治療。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