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重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 恐將面臨截肢命運

記者陳華興/桃園報導 2022-05-04 00:02

嚴重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恐將面臨截肢命運經高壓氧治癒後情形(記者陳華興攝)

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是指主動脈弓以下的動脈產生粥狀硬化,隨著病程進展,動脈管徑越來越窄,影響血液灌流,其組織缺血症狀多發生於下肢。北榮桃分院心臟血管外科洪國峻醫師3日指出,依症狀嚴重度分為四期:第一期—(極輕微或無症狀):偶爾感覺患肢溫度較健側低,有輕微麻木感。第二期—間歇性跛行:指小腿、大腿與臀部在走路時會出現痙攣性疼痛,但休息後疼痛即可緩解。第三期—走路時感到疼痛,休息也無法緩解。第四期—腳部開始出現潰瘍、或傷口始終無法癒合、皮膚經常冰冷、蒼白及麻痺,此時若不進行積極處理及就醫,會演變成肌肉組織缺血性壞死,將可能面臨截肢的命運。

洪國峻表示,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性別(男性)、家族史、抽菸、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及心血管疾病等。為確立診斷,病人可能須接受上下肢血壓比檢查、超音波、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血管攝影等檢查。在接受相關檢查時,醫護人員會進一步提供相關資訊給病人供參考。

洪國峻說明,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的治療方法除了按時服用醫師開立的抗血小板及降血脂等藥物控制外,還有手術治療,如下:—.微小侵入性治療:包括有氣球擴張動脈成形術、血管內支架放置及動脈粥狀硬化斑塊切除術,透過在腹股溝置放導管,利用氣球、支架或切除硬化斑塊方式讓阻塞血管恢復血流。二.血管重建手術:透過自體或人工血管,另闢一條新的血管通道來達到治療效果。手術後需維持傷口清潔乾燥以預防傷口感染,勿久坐或壓迫手術血管避免影響功能。三.截肢手術。

北榮桃園分院院長盧星華提醒,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患者須進行危險因子的矯正,由於抽菸是發生周邊血管阻塞疾病最重要的危險因子,手術治療的第一步便是戒菸,再來就是控制血糖、降血脂治療及控制血壓。另外,應有適當的運動、確實做好雙腳保養以及按時服用醫師開立之抗血小板及降血脂等藥物,以預防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持續惡化。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