蛀牙染菌 臉腫如麵包超人

記者吳順永/台南報導 2021-09-08 06:00

無重大病史的中年施女士,因多日右下頷紅腫又合併黃棕色顆粒分泌物,而來安南醫院皮膚科就診,經羅子焜醫師理學檢查後發現,施女士有多處蛀牙及疑似皮內瘺管,觸診擠壓後發現有膿樣分泌物及黃黑色顆粒。

羅子焜醫師安排全口掃描X光攝影及皮膚切片,切片下可見皮膚潰瘍及發炎細胞聚集在大量細絲狀細菌周圍,再經病理化學染色後,證實該細菌為放線菌,加上亦發現下頷骨有合併骨髓壞死,因此羅醫師診斷為放線菌病合併骨髓壞死,後續處理以切開引流、外科方式清創與口服抗生素來積極治療當中。

羅子焜醫師表示,放線菌病主要發生於頸面部和胸腹器官,其中頜骨易被感染。放線菌種類繁多,在自然界分佈廣泛,土壤、空氣跟水源中都有放線菌的存在。放線菌病主要是以色列氏放線菌所引起的一種慢性化膿性皮膚炎,常有瘺管形成並流出帶硫磺色顆粒的膿液,其屬於厭氧細菌,菌絲分支且斷裂為桿狀,感染來源主分內源和外源性,內源性經常存在於齲齒中,在拔牙、外傷和口腔外科手術後都可能會引起感染,而外源性則情況通常為被咬傷所引起,在感染後常合併細菌感染,損害情形會由中心逐漸通過瘺管向周圍侵犯皮膚和皮下組織,甚至到達至肌肉、骨骼跟內臟等部位。

羅子焜也提到,放線菌病早期症狀最常見感染部位為頸面交界部位及下頜角、牙槽部位。理學檢查可見皮下結節,皮膚表面高低不平呈暗紅或紫紅色。其腫大破裂後形成多發性竇道瘺管,膿液內可見直徑1~2mm的淡黃色且堅硬的 硫磺顆粒 ,咀嚼功能可能因此會受影響,而晚期損害可侵犯至舌、唾液腺、下頜骨、腦、眼以及頸胸部等部位,其中需留意侵犯至下頜骨部位因可能會引起骨膜炎、骨髓炎及骨壞死,而極少數頸面部放線菌病病灶則會侵犯顱骨或腦室。

藥物治療方面,羅子焜醫師建議首選為青黴素或磺胺類藥物,手術處理則是將所有較淺病灶及竇道瘺管切除或者是切開引流,病人在預防上需經常注意自身口腔衛生,還有就是當一發現有牙齒發炎及牙周病時,就要趕緊做治療處置為宜。

 

房地產相關新聞

留言討論區

相關閱讀推薦
相關閱讀推薦